青岛皖人Banner
青岛皖人左侧小图
青岛皖人
当前位置:首页>青岛皖人

胶州湾畔走来一群“徽骆驼”——记青岛市安徽商会

时间:2012/11/8 11:51:40   来源:    浏览: 6442次

    转发11月8日《青岛早报》11版专题刊登的《胶州湾畔走来一群“徽骆驼”》——记青岛市安徽商会

 

胶州湾畔走来一群“徽骆驼”

 

——记青岛市安徽商会

 

    经历1500年发展,其中300余年雄踞我国商帮之巅的徽商,以其“徽骆驼”的奋斗精神而享誉古今。 

    2011年12月22日上午,青岛的八大关小礼堂,在庄严的国歌声中,青岛市安徽商会宣告诞生。青岛异地商会中又一股新生力量开始崛起,数万新生代的“徽骆驼”在胶州湾畔、在青岛筑起共同的家园。青岛市安徽商会虽然刚刚诞生,但说起徽商,说起徽商文化,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随着青岛市安徽商会成立,青岛徽商将给青岛经济、皖青合作带来怎样的精彩?人们满怀期待。在党的十八大召开之际,让我们走进青岛市安徽商会,接触历史悠久的徽商和博大精深的徽商文化。 

扎根青岛 建设青岛 

    460多年前,明代文学巨匠汤显祖一首“欲识金银气,须从黄白游。一生痴绝处,无梦到徽州”的绝叹,让安徽人自豪,也让世人追梦。 

    黄山孕育了徽州,徽州成就了徽商,徽商创造了徽商文化。以徽商文化为主体的新安文化和皖江文化、淮河文化,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光彩夺目的徽文化。建安文学、桐城派和老子、庄子、陈独秀、胡适等等。 

    流淌着徽文化的血,博动着徽商的心,伴随着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批批新时代的徽商后人,继承着当年“徽骆驼”精神,走出安徽,走出国门,也走进了充满魅力和商机的青岛。他们在青岛打拼创业,在自我发展壮大的同时,他们要为青岛、也要为家乡发展作出贡献。他们需要建立自己的共同家园,需要打造更大的活动舞台,青岛市安徽商会应运而生。 

    青岛市安徽商会,着力于依法建会,规范自律,打造一流的社团组织;着力于以商兴会,抱团发展,做大做强做优;着力于发挥桥梁作用,为青岛和安徽两地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着力于以情联谊,凝聚所有在青安徽人的智慧和力量,提升商会和会员企业的发展规模和质量;着力于树立驻在青岛、热爱青岛的理念,为青岛的和谐社会建设做出贡献。 

严格自律 规范办会 

    徽商的严谨、诚信在青岛市安徽商会的各项制度建设中就有体现。虽然成立不久,但商会章程等规范化制度建设吸引不少兄弟商会学习借鉴。 

    记者了解到,商会成立之初,就定下了加强了规范化制度建设,为商会长期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总体思路。商会召开成立大会时,重点审议通过了《章程》、《选举方法》、《会费收取标准》等基础性规范文件。为了充实完善具有长远指导和规范作用的基础性制度,成立大会后,商会立即就 《会费收取使用管理办法》、《会议议事规则》、《监事规则》等进行了修订,通过网站提交由全体会员审议、通过,并发布实施。 

    商会维权,是商会的职责之一,是商会凝聚力的体现;商会的财务制度,是商会自律、自我约束和健康发展的保障。为此,商会于今年初经民主审议通过,出台了商会《合法权益维护办法》和商会《财务管理规定》。第一次会长办公会还审议通过了《2012年商会经费支出预算报告》。 

    为了促进商会和谐发展,商会还制定、出台了《纪律规定》和《内部纠纷调解办法》等自我约束、自我调节、自我规范方面的制度性文件。 

    即便已经相当完善,安徽商会还在继续推进商会的规范化建设。据商会负责人介绍,今后要根据政府部门的要求和商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增加、充实、完善有关规范性制度。 

对接皖青 合作共赢 

    安徽商会成立后,他们积极安排安徽与青岛产业对接和经济合作工作。为推进安徽与青岛两地之间产业对接与经济合作这项重点工作的实施,商会机关起草了推动皖青经济合作的实施方案,向青岛市政府有关部门发出专函,递送了《安徽·青岛与青岛市安徽商会》的宣传册,逐一走访市国内经济合作办、市经信委、市商务局、市口岸办、市旅游局等,就皖青产业对接与经济合作事项进行了沟通、说明和衔接,获得积极响应和支持。 

    据安徽商会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安徽商会将积极推进皖青产业对接与经济合作的落实工作,拟在两地政府之间、政府对口部门之间和行业、企业之间搭建皖青对接与合作的平台。此外,他们还将在商会加挂 “安徽驻青经济合作联合服务中心”的牌子,把推进皖青合作事项作为商会的常态化工作予以实施。 

    青岛市安徽商会成立一年,成绩显著,前景可期。相信随着青岛安徽商会的有力推进,皖青两地的经济合作必将硕果累累。 

    青岛市安徽商会已经扬帆启航,必将航向朝阳。 

继往开来 再创辉煌 

    古有俗语:“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可见作为中国商界一支劲旅,徽商曾活跃于大江南北、黄河两岸,甚至东南亚等各国。其商业资本之巨,从贾人数之众,活动区域之广,经营行业之多,经营能力之强,都是其他商帮无法匹敌的。其在长期创业过程中所形成的“诚”、“信”、“义”、“仁”等优秀商业道德给我们广大民众,特别是给我们现代的商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徽商一向以吃苦耐劳,不怕艰辛,不畏失败,坚忍不拔的创业精神而著称于世。他们“在外经营,三年一归,新婚离别,习以故常”,“其货无所不居,其地无所不至,其时无所不鹜”,“一贾不利再贾,再贾不利犹未厌”。 

    现在,这种“徽骆驼”的精神,穿越时空的广阔隧道,依然闪耀着催人奋进的光芒,深深地激励着每位现代商人努力奋然前行。青岛的徽商们,决心要继承徽商和徽文化的优良传统和精髓,发扬光大,再创辉煌。 

“徽骆驼”精神 开创徽商新辉煌 

卫国安民的爱国精神 

    从早期徽商不辞劳苦,运粮戍边,到明中后期徽商积极参与抵抗倭寇侵略的斗争,乃至近代徽商为了抵御外国入侵,踊跃捐资捐物,处处时时体现了他们的爱国精神。因为他们深知,没有国家的安定与统一,就不会有个人事业的兴旺和发达。“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我国历史上徽商的爱国主义传统。 

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穷困的生存环境迫使徽商走出家门,他们一般以小本起家,闯荡商海。商海浪涛汹涌,凶险异常,一不小心就会搁浅甚至是沉没。然而徽商的可贵之处在于,他们受到挫折之后,并非一蹶不振,销声匿迹,而是义无返顾,百折不挠,不成功决不罢休。许多徽州大商人都是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最后终于成功走上致富的道路。 

度势趋时的竞争精神 

    市场风云变幻莫测,活跃于市场的徽商必须时时细心预测市场,观察市场动向,分析市场行情,审时度势,根据市场商品种类的盈虚和供求情况,对目标市场进行细分,去选择所经销的商品,并且能够使经营时间、地点随供求关系的变化而灵活机变。他们所从事的五大行业:食盐、粮食、木材、茶叶、典当无不是根据市场行情的变化而随机经营的。正是由于他们能够随时观察市场,根据市场变化审时度势,因此面对同行业的竞争,他们时时能走在同行业的前面,能够出奇制胜。 

惠而不费的勤俭精神 

    大多徽商是从小本起家,不畏艰难,克服了种种不利因素,经过了一番奋斗拼搏,最后才建立了自己的基业,成为富商大贾的。“致富思源”,他们大多数人特别珍惜得来不易的财富。因此,他们虽然致富,但日常生活仍旧保持艰苦勤俭的作风。不仅如此,他们还以艰苦朴素的勤俭精神教育子孙。 

以义制利的奉献精神 

    这突出表现在大量徽商发达致富后,以种种“义行”、“义举”来奉献社会。徽商由于“贾而好儒”,因而绝大多数人在经商活动中比较重视人文精神、讲求理性追求。虽然致富,但他们依然自奉俭约,克勤克俭。不过一旦当他们面对国难民困或旱荒水灾时,却又会慷慨解囊,救国救民,将财富奉献给社会。 

贾而好儒的文化精神 

    “贾而好儒”、“先儒后贾”、“贾而复儒”,是徽商的显著特点。徽商很爱读书,他们有的白天经商,晚上读书。在路途中也是时时忘不了读书。爱读书给徽商带来了三个方面的影响: 

    一是提高了徽商的文化素养、文化品位。这样,较高的文化素质就成为他们与官僚士大夫交往的 “黏合剂”。同时也给徽商的商业经营同样带来了许多便利; 

    二是由于读书,使得徽商善于从历史上汲取丰富的商业经验、智慧,促进自身商业的发展; 

    三是增强了经商的理性认识,即他们能以所谓“儒道经商”,从而形成良好的商业道德。徽商正是凭着他们特有的徽商精神,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乃至于发展为雄视天下的大商帮。这种精神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又被徽商进一步发扬光大。“徽骆驼”和“绩溪牛”所造就的徽商精神和灿烂的徽商文化,不仅是徽商的巨大财富,更是徽商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以众帮众的团队精神 

    徽商是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结成的商帮团体。遍布各地的徽州会馆、同业公所的建立,就突出体现了这种精神,从而大大地强化了徽州商帮内部的凝聚力,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有着共同血缘或者地缘关系的徽商,有着很强的亲缘和地缘认同意识。在人生地不熟的异乡外地,不期然碰见了同族人或者家乡人,徽商往往会凝聚一起,抱团发展。这种固有的“乡谊观念”和“宗族意识”,形成了徽商以众帮众、相互提携的传统。 

    青岛的徽商们,将在青岛这片改革发展的热土上,续写徽商和徽文化的新篇章。 

商会简介 

    青岛市安徽商会自2011年底成立以来,会员队伍初具规模。目前,商会共有正式会员企业近80家,企业经营活跃,涉猎到文化传媒、创意策划、影视制作、生物工程、工程建设、房地产开发、装饰装潢、装备制造、产品加工、商贸物流、零售批发、餐饮服务等三次产业中的多个行业。 

    据不完全统计,会员企业2012年计划投资约6.3亿元;前三季度在青纳税总额约3千万元;安排社会就业约8万人,其中解决青岛本市人员就业75000余人,其中安排青岛大学生就业1200余人。为青岛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本版撰稿 记者 刘文剑图片均由安徽商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