琴声徽韵Banner
琴声徽韵左侧小图
琴声徽韵
当前位置:首页>琴声徽韵

李鸿章首倡胶州湾设防

时间:2013/4/22 11:33:15   来源:    浏览: 4814次

李鸿章首倡胶州湾设防  

 

  清光绪十七年五月八日,即公历1891年6月14日,光绪皇帝御批上谕:批准胶州湾设防。这是根据李鸿章三天前奏折里提出胶澳设防的建议而作出的御批。可以说从那天起,这便是青岛市诞生之始。

    

   李鸿章(1823-1901)安徽合肥人。原名李章铜。字子黼、渐甫,号少荃,一作少泉,又号仪斋,晚号仪叟,封号肃毅伯,谥号文忠,室名小沧浪亭。 

  光绪十年(1884),清廷设海军衙门,以李鸿章主其事。出使大臣许景澄和御使朱一新均上书条议海军事宜,力言胶澳形势险要,且为西方人垂涎,请求加强海防以防未然。李鸿章核议后,派道员刘含芳、总兵琅威理到胶州湾察勘。由于当时海军经费都被移用于修建颐和园给慈禧贺寿,所以只能先巩固旅顺、威海两地,胶澳海防暂时延后。光绪十七年四月二十九日(1891年6月5日),会办海军、直隶总督李鸿章,会同帮办海军、山东巡抚张曜到旅顺检阅海军。这时北洋兵舰合计二十余艘,海军略具规模。之后,同一天李鸿章又抵胶澳察勘形势,认为此地实为一大要隘。李鸿章便于光绪十七年五月五日(1891年6月11日)上奏略云:“胶州海澳宽深,口门紧曲。昔年,英、法兵船犯津,皆在威海、大连湾停顿。现在威、大各口修筑炮台,水师相依,具成海防重镇。若有敌船远来,必求一深水船澳停驻之处。至于乘隙登岸,陆路内犯之说,尤可虑也。是胶澳设防实为要图。”强调“北洋为京畿门户,海防一日不密,臣心一日不安。”并又提出“所需经费……尚可分年兴办。”因有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措施,因此有了三天后的批准胶州湾设防的圣谕发布。

  有了皇帝的庇护,李鸿章继而调淮军将领、登州镇总兵章高元率军驻守胶澳,又调拨旅顺船厂铁材筑前海栈桥,以便军旅起卸使用,因此才有“李鸿章栈桥”之称。光绪二十年四月十九日(1894年5月23日),清朝北洋大臣李鸿章率山东登莱青道刘含芳、前津海关道刘汝翼、直隶后补道龚照屿等为校阅海军抵达胶澳,勘察炮台处所。胶澳地区扼制胶州湾的咽喉,成为黄海、渤海的要道,就国防而言,在我国北部地位极为重要。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帝国主义列强加快瓜分中国的步伐。清政府为了巩固海防,议定加固青岛海防,增添炮台。李鸿章到胶澳后,勘察了青岛各处的炮台,认为“尚得形胜。惟团岛适当海口来路,一台尚嫌单薄,拟于岛左添筑炮台一座。”

   可是往往会事与愿违,没有想到在设防还不到7年,胶澳却变成了德国的殖民地。更让李鸿章没有料到的则是:在他辞世10年后改朝换代了,德占的青岛又成了清朝贵胄如溥伟,和他的同僚如徐世昌、于式枚、李家驹等,与同乡如周馥与周学熙父子,以及他的后代如子李经迈,侄李经羲、外甥张士珩等人的避难所,在这块“世外桃源”过起寓公生活。这些人有从家乡避难而至,有由任所弃官而来;或官囊充斥、或行李萧索;或一片愚忠、或别有怀抱。尤以一部分人不仅惓念前朝,心在清室,而且多方为复辟策划、奔走,其中骨干人物群居青岛者尤为众多。前后这段故事,将在后文有全景的再现。 

  当然,今天青岛正向国际大都市大步迈进,人们重温岛城百年来的历史,应看到,没有李鸿章的首倡胶州湾设防,或许就不会有后来的青岛建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