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遗存丰富,文化遗产厚重。近年来,安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走进安徽,徜徉在城市与乡村的深处,会经常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和积淀,尤其那一座座古镇、一条条老街,以及深巷人家的老手艺、老物件,无不承载着悠悠的历史记忆,诉说着无数的动人故事。
本期,我们带您走进六安市毛坦厂明清老街。
六安市金安区毛坦厂小镇曾是大别山东麓的重镇之一,也是一个著名的古镇。毛坦厂明清老街是皖西地区迄今保存的最为完整的一处古民居,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拍摄手记:
两年前写的毛坦厂明清老街的文字也许就飞到了汉唐。这是我寻访的所有老街中为数不多的在时隔数年后凭记忆写下的文字。用脚丈量过的街巷,用眼睛刻下的风景,纷纷穿过照相机快门,落入心间。虽然距离第二次去明清老街已两年,但街巷里的人和事,甚至那阵风吹拂我脸庞的清爽,一切都像刚刚发生。
毛坦厂镇小有名气,也以教育特色而闻名四方。据资料显示,明统一后,毛坦厂因领一方风水,渐成重镇。随着毛坦厂新镇崛起,老街也为人民留下了一段真实的历史。对我来说,难忘明清老街,缘于深巷里的三位老人。
62岁的盲人黄小明最先被我记起。那天,独坐门前的他被青砖墙体交织的线条衬得醒目。我放慢脚步,等待着一个故事的绽放。黄小明好似听到我越来越急促的脚步声,笑问来客是谁。他缓缓抬头,一缕阳光正好投在他脸上,那是太阳对他的眷顾。那一刻,时间停驻,换我凝思。他起身说去倒水。我疑惑,心生关切,问是否需要帮忙。他笑说一切已习惯了,不劳烦我。我再走近,见他家里生活物件摆放整齐,忽然觉得这个行动不便的老人面对生活竟比我想象中坚强。
我静静站在门口,看他稳稳地提起水瓶。神了!那沸水恰好流入瓶内,水落瓶中的声音如幽谷撕瀑再慢慢变为恍若屋檐下的小雨窸窸窣窣。“满了,满了,快满了!”我的心忽然紧绷,空气也紧张起来。我时刻准备帮他“解围”,但这个被我预估的难题,他却如庖丁解牛,全然小菜一碟。我长吁一口气,空气也灵动起来。经了解,黄小明随亲戚到省会合肥生活了几天,因拘泥城市环境,很快执意回到他的老街。这幽深街巷风采,他无法领略,却丝毫不左右这是他心中最美的风景,更被他视为此生最温暖的港湾。
第二次去老街恰逢天色晴好,挂在街巷屋檐下的灯笼红红火火,遒劲的老树与青砖黛瓦汇成最和谐的音符。老街有活力,老街里的老人也精神矍铄。
80岁的洪章闲是个会过日子的老人,她家厨房灶台上的旧锅盖也被擦得发亮。看我端起照相机,老人挽起发髻,跑到镜前晃了晃,又领我到客厅。她指着墙上镜框里的老照片述说的家族奋斗史,大多与眼前的老街息息相关。我听得津津有味,她转身说给我倒水,我提出想看看她的卧室布局。她笑称自己的卧室很有文化,因为墙面一侧是用报纸糊的。
作为明清老街的民间传统手艺人代表之一,84岁的油纸伞伞匠徐天元每天似乎嫌不住,他戴着老花镜穿针引线,投入的姿态引来旁人啧啧称赞。老手艺是一种执着,它如一个行走在山谷里的远行者的背影,给你回味,让你感悟。老手艺人一路走来的历程,即便少了悲壮,也刻满酸楚和喜悦。这,不也是生活的味道吗?
每条安徽老街都有它的性格,也有它天生的基因和密码。对于六安明清老街,我给它的定义是“纯朴”和“自然”。它没有过份雕琢的美,它自然地绽放自己的本色,就像绘在墙上的旧时标语,即便快褪色,也只是给它装了一个简易的框,让它自己说话,也让观者自己说话。(徽镜映像工作室记者
陈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