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经辑要Banner
政经辑要左侧小图
政经辑要
当前位置:首页>政经辑要

青岛市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时间:2015/6/18 14:51:27   来源:    浏览: 4387次

青岛市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规划

 

(2015-2020年)

 

青岛市农业委员会

 

  目  录

  第1章 规划背景 1

  1.1规划背景 1

  1.2建设意义 3

  1.3规划依据 5

  1.4规划范围 7

  1.5规划时限 7

  第2章 发展基础及条件分析 8

  2.1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8

  2.2我市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9

  2.3产地批发市场发展现状 10

  2.4存在问题 12

  2.5发展条件分析 15

  第3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 20

  3.1指导思路 20

  3.2基本原则 20

  3.3总体思路 21

  3.4建设目标 22

  第4章 总体布局 24

  4.1品类选择 24

  4.2市场体系 24

  4.3市场布局 27

  第5章 市场节点网络建设 34

  5.1建设思路 34

  5.2建设内容 34

  5.3投资估算 44

  第6章 运行管理机制 48

  6.1完善管理机制 48

  6.2创新市场运营管理 50

  第7章 重点项目 53

  7.1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53

  7.2信息化改造项目 53

  7.3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中心项目 54

  7.4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项目 55

  7.5品牌创建项目 56

  7.6产销对接项目 56

  7.7主体培育项目 57

  第8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58

  8.1投资估算 58

  8.2 融资方案 61

  8.3效益分析 63

  第9章 保障措施 65

  9.1组织保障 65

  9.2政策保障 65

  9.3资金保障 66

  9.4人才保障 66

  第1章 规划背景

  1.1规划背景

  1.1.1国家多项政策出台,推动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及消费水平的提高,农产品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消费者对农产品供货速度、品种、产品质量和安全等问题益加关注,因此,我国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亟需建立完善的农产品供应体系。中央一号文件数次强调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如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加大力度支持重点产区和集散地农产品批发市场、集贸市场等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冷链系统和生鲜农产品配送中心建设"。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统筹规划农产品市场流通网络布局,重点支持重要农产品集散地、优势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在优势产区建设和改造一批国家级重点大型批发市场和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2011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意见提出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

  1.1.2省政府积极响应,提出大力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

  我省是农业大省,多年来一直坚持走农产品产业化的道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农产品的国内、国外出口贸易。《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完善物流基础设施,支持建设大型物流园区,以济南、青岛全国性物流节点城市和一批区域节点城市为重点,建设重要物流通道、大型物流设施和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加快农产品市场建设改造步伐,"十二五"期间,全省规划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180个,改扩建大中型综合农产品批发市场50个,加快培育发展农产品现代流通业。省委省政府高瞻远瞩,高度重视农产品物流业发展,将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重要抓手,为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及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1.3青岛市各级政府紧抓机遇,谋划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

  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国家加快经济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物流业的重要战略机遇,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科学、高效地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全面加快现代农业转型升级。2012年年底,市长办公会提出要"抓好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2013年2月,《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宜居幸福新农村的意见》(青发[2013]1号)提出"编制全市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布局规划"。同年《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的意见》中,将"实施农业产业化促进工程"作为第二项重点工程来抓,其中重点提到"加快全国性、区域性骨干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立足山东半岛城市群重点打造辐射东北亚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2016年,培育年销售收入过100亿元的特大型农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建成以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为龙头、部级定点市场为骨干、15个特色专业批发市场为补充的现代化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为落实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市农委牵头,组织各方力量深入调研,组织《青岛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规划》的编制工作。本规划的实施,将进一步完善青岛市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追溯体系,增强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为全市乃至全省农业发展、产品升级、品牌提升发挥重要的推动作用。

  1.2建设意义

  1.2.1有利于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市农产品优势区域布局规划的深入实施,农业生产的集中度和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生产的发展必然要求主产区具备相应的流通能力。建设产地市场,既有利于把分散生产的农产品汇集起来形成商品批量,也有利于方便长途经销商到产地进行洽谈采购,从而通过快速集散和扩大流通范围,实现小规模生产与大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促进农产品顺畅销售,推动主产区优势产业协调可持续发展。产地市场发展后,可以吸引资源要素向优势区域积聚,进一步巩固专业化和区域化布局。仁禾生姜市场位于平度市,建有生姜商品化处理系统和冷藏库,将本市及周边农户生产的生姜进行集中,吸引全国各地客商前来交易,解决了农产品卖难问题,促进当地生姜产业发展。

  1.2.2有利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

  产地市场不仅为生产者解决了销路问题,更重要的是,产地市场具有自由竞争的特点,为产销双方提供了公开、公平的交易场所,使得供求和价格信息更加透明且能够得到及时传播。产地市场的价格形成和信息传播的功能,有利于引导农民以需求为导向生产优质农产品,通过"货比三家"实现优质优价,降低交易费用,增强在市场交易中的谈判地位和定价话语权。据估算,莱西市进入各类农产品市场销售的农户可达16万户,占比80%以上,通过市场,这些农户的收入可普遍提高15%以上,由此培育了一大批年收入在10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专业大户。莱西市店埠等镇农户从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上得到启示,自觉淘汰滞销品种,发展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目前,莱西市已培育并形成了如店埠胡(青)萝卜、马连庄甜(西)瓜、东大寨苹果、岘沽葡萄、王家庄油桃、山后韭菜等农业特色产业或农产品种植基地50多个,面积80多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75%以上。在此基础上,发育形成沽河街道山后韭菜市场院上镇王家庄油桃市场、马连庄镇田家苹果市场等田头市场,产品按地理标志产品生产销售,价格比同类产品高出30%以上,菜农能以相对较高的价格卖出农产品,有效提高了农民收入。

  1.2.3有利于促进实施品牌战略

  完备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应该具备质量检测、商品化处理(包括清洗、打蜡、分级、预冷等流通加工环节)和包装等功能模块,农产品进入产地市场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统一的处理、形成统一的包装,有助于产品在市场流通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品牌和信誉。"中国o寿光农产品物流园"出售的蔬菜,在批发市场内经过预冷、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经过长期发展已形成品牌,寿光产地市场出售的农产品价格比其他地区同类产品高15%~20%。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产地市场的快速发展。

  1.2.4有利于推动繁荣农村经济

  产地市场具备产业关联效应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等特点。建设产地市场,能够有效带动加工、包装、储藏、保鲜、运输等配套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带动餐饮、娱乐、住宿、电讯、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解决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繁荣农村经济和文化生活,起到"建一个市场、兴一批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百姓"的效果。如建于1992年的莱西市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经过多年发展,目前交易额16.8亿元,交易量136万吨,市场从业人员1200人,同时为服务全国各地客商,市场周边的餐饮、娱乐、住宿、运输、包装、加工等服务业蓬勃发展,很大程度上助推当地经济发展。

  1.3规划依据

  1、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3、《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5、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

  6、国务院《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

  7、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

  9、《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年)》;

  10、《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11、《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2、《山东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

  13、《青岛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14、《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15、《青岛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2006-2020)》;

  16、《中共青岛市委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建设宜居幸福新农村的意见》

  17、《青岛市人民政府关于实施现代农业十大重点工程的意见》;

  18、《青岛市"十二五"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19、《青岛市"十二五"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

  20、项目单位提供的其他基础资料;

  21、与项目单位签订的技术服务合同。

  1.4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青岛市崂山区、黄岛区、城阳区、即墨市、胶州市、平度市和莱西市管辖区域。

  1.5规划时限

  规划时限:2015~2020年。

  第2章 发展基础及条件分析

  2.1农业产业发展概况

  青岛属于沿海型山地丘陵地貌,拥有耕地795万亩,490万农业人口。近年来,青岛紧紧围绕"基础牢",坚持全域规划布局,把保供给作为现代农业的核心功能,确保"米袋子"充盈,"菜篮子"丰富。青岛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全面实施了优质粮食、蔬菜、花生、果茶四个百万亩示范区建设,构建了以"四百工程"为框架的具有青岛特色和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优势产业带。如以平度南部、莱西西部、即墨西北部和胶州北部为主的高产优质高效粮食产业区,沿大沽河流域(即墨、胶州、平度、莱西交界)为主的优质蔬菜产业区,以平度、莱西北部山区和黄岛丘陵区为主的花生生产区,以大泽山、崂山、珠山山区为主的果品产业带和茶叶产业带。粮食示范区建设达到"吨粮田"标准,设施蔬菜实现突破性发展,花生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快速推进,标准果园、精品茶园建设初见成效。高效特色农业快速发展,培育了蓝莓、食用菌等一批高端特色农产品,全市"一镇一业"示范镇达到3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480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44个。2013年,全市粮食、蔬菜、花生、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总产量分别达到322.39万吨、575.42万吨、44.39万吨、74.95万吨、0.20万吨、61.49万吨、110.46万吨,详见表2-1。产业集聚发展的态势,为青岛市农产品流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表2-1  2013年青岛市主要农作物产量 (单位:吨)

  区域 粮食 蔬菜 花生 水果 茶叶 肉类* 水产品*

  青岛市 3223879 5754180 443909 749501 1979 61.49 110.46

  崂山区 1322 8839 551 7009 1067.9 0.19 7.15

  黄岛区 244848 287910 85313 97403 502.3 6.46 25.02

  开发区 21892 44119 9988 8700 29.4 0.66 8.40

  城阳区 17213 77942 171 12086 18.2 0.87 26.30

  即墨市 477340 626431 77316 15923 361.6 7.31 29.81

  胶州市 412262 1182944 39092 47241 5.89 11.56

  平度市 1438466 2398051 138645 340353 20.24 1.10

  莱西市 592776 1057806 90826 220714 19.74 1.12

  注:标注"*"者,单位为"万吨"。                数据来源:《2014青岛统计年鉴》

  2.2青岛市农产品供应链发展现状

  青岛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种类和数量繁多,众多人口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庞大,需求与供给形成一个品类繁多、数量巨大、覆盖广泛的农产品消费与物流市场。目前,一方面,随着农产品生产的科技水平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全市农产品生产力发展势头迅猛,产品质量、数量和种类都有很大的提升。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物流业起步晚、发展较慢,导致农产品销售流通渠道的对外输送能力有限,运营成本较高,尚未形成能够服务于全市甚至全省的专业化流通渠道,这将严重影响整个青岛农业的发展速度和辐射范围。

  全市农产品流通链的环节主要包括农户、批发商、物流商、超市、便利店,消费者取得产品的渠道则为上述环节中两个或两个环节的自由组合。根据调查,目前我市的农产品大部分仍为农户自主计划、个体生产,盲目跟风种植,不能形成规模和产业优势。目前全市70%以上的农产品都是由农户收获后直接出售,农产品主要流通模式为生产者-批发商-中间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流通环节较多,由于缺乏农产品物流专业知识,运输设备、仓储设备等达不到农产品运输条件要求,在运输和贮藏中农产品损坏率极高、物流成本高,使其价值降低,甚至完全失去价值。同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在批发市场交易的农产品和市场实际需求存在差异,集货和缺货现象严重,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尤其从批发商-零售商环节,一般采取单独从批发市场采购的方式,使得运输成本增加,农产品供应链的流通效率低下,且以批发市场销售方式为主,难以实现供应链管理。

  2.3产地批发市场发展现状

  2.3.1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基本形成

  据统计,青岛市目前共有产地批发市场55家。按市场形态划分,综合性市场21家,专业性市场34家;按其经营品种划分,蔬菜类33家,果品类10家,粮油类2家,畜禽类4家,其他农产品类6家(如图2-1)。现有农业部定点管理市场有7家,分别是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莱西市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平度市南村蔬菜批发市场、胶州市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仁禾生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批发市场、抚顺路蔬菜副食品批发市场和青岛七级生猪批发市场,部级定点市场数量在计划单列市和全省均居首位。

  2.3.2市场规模逐步扩大

  近年来,由于农产品流通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市场升级改造工程的实施,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品种继续增多,交易规模逐步扩大。2013年,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总占地面积4327亩,年交易量950万吨,交易额392亿元。在全市55家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中,年交易额过亿元的15家,过5亿元的11家,50亿元以上的2家。

  图2-1 青岛市农产品产地市场结构

  2.3.3农产品批发市场经营管理水平有所提升

  一是市场内部管理信息化稳步推进。少部分经济实力较强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客户管理、摊位管理、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治安管理的信息化。二是产地市场交易方式变革。一些农产品产地市场采用电子统一结算(含双方刷卡交易)方式和电子商务交易平台,例如仁禾生姜交易市场。三是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队伍不断壮大。随着农产品产地市场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以种植大户、农民合作社、农民经纪人为主的农产品流通经营主体的数量不断增加,其经营管理水平也不断提高,为农产品产地市场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效益逐渐提高。由于历史原因,工商部门曾经是市场的主要甚至唯一开办力量,对市场的培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化运作程度明显提升,社会资金大规模投入市场,市场建设档次、市场规模和管理水平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政府作为唯一主体开办市场的时代已经结束,而企业、集体参与开办市场的情况越来越多,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综合效益明显提高。

  2.4存在问题

  目前,青岛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尚存在诸多问题。

  2.4.1市场发展不平衡,缺乏统一规划

  受前几年"市场热"的影响,一些地方不顾自身条件,盲目新上了一批市场,没有很好地把批发市场与地区区域优势、资源条件、产业发展规模联系起来,缺乏统一规划,布局不尽合理,部分地区市场密集,竞争无序,有场无市。如即墨、胶州、平度、莱西交界的大沽河两岸,在方圆不足4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就分布着大大小小12家批发市场。同时,由于缺乏市场管理规范,相互间抢占资源,无序竞争时有发生。部分地区市场交易设施条件严重不足。

  2.4.2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易环境较差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交易需求的提高,现有市场设施档次得到了一定程度提高,大部分产地市场实现了退路进场。近年来政府大力推进市场的升级改造工程,市场交易环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但是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和市场自我发展能力弱,我市大部分产地市场目前仍然仅是一个简易交易场地,交易设施以及道路、水电等配套公共服务设施保障能力不足。目前,全市交易额5000万元以上规模的市场中全封闭交易的为27%,半封闭交易的为73%,5000万元规模以下的市场几乎全是露天交易。另外,相当部分产地市场缺乏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统一结算、安全监控、垃圾处理、农产品商品化处理、冷藏保鲜、冷链物流等设施。在部级定点市场中,冷链设施缺口较大,保鲜储藏、冷库储藏不足交易量的10%。

  2.4.3质量安全检测系统不完善

  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政策和资金扶持下,我市各级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还是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不顺。由于缺乏综合规划和统一部署,农业、商务、工商、质检、卫计等部门都以不同渠道参与对市场及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督和管理,没有统一牵头协调的主管单位,重复抽检,交叉管理,导致监管上的越位、错位和缺位等,从而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监管处于无序状态。二是政府、市场经营者、业户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再加上政府部门偏重生产环节质量安全工作,而忽略流通环节的质量安全,对市场未能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监管。三是资金和人才投入不足,市场监管难度大。政府对批发市场质量检测工作资金投入较少,市场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引进、日常工作经费等方面需投入大量资金,自筹资金难度大,导致批发市场质量安全工作不能有效开展。例如,根据规定,部级定点市场日检测量应达到300批次以上,其他市场应在260批次以上,实际很少有批发市场能达到这个标准。

  2.4.4市场信息化建设明显滞后

  目前,只有城阳、仁禾、南村和东庄头批发市场建立了信息发布和电子结算系统,城阳市场对拍卖交易进行了探索,但至今也未达成一笔交易,大多数产地市场仍采用对手交易、现金结算的交易方式,交易活动处于自发、紊乱状态,难以形成公开、公正的交易价格,委托交易(拍卖)、电子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推广程度不高。信息发布的手段落后,多数市场仍靠电话、手机和政府网站传输市场信息,由于信息传输不畅,市场供求信息、价格信息时效性差,没有形成公开、公平的竞争环境,不能及时、准确地指导农户进行生产和流通。

  2.4.5市场组织与管理不规范

  一是政府管理职能分散。市场投资、规划、建设、监管分别由多部门负责,缺乏统一的管理部门。二是市场内部管理不规范。绝大部分市场管理制度都不完善,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主要表现为市场准入退出制度、检测制度、追溯制度形同虚设;市场货物杂乱堆放,摊位细小零散,往往是人货同行、现货现款等。

  2.4.6政策扶持有待加强

  我市近年来在市场建设上虽有投入,但都是针对单个市场单个项目的投入,财政资金分散,不成体系,加剧了市场建设的不平衡。至今没有将产地批发市场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也没有安排专项扶持资金。另外,由于受总体规划和用地指标的影响,现有一些市场难以进行改扩建,市场交易规模短时间内难有大的突破。

  2.5发展条件分析

  2.5.1有利条件

  1、各级政府支持

  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地要把产地批发市场纳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增加投入,重点搞好场地、道路、通讯和农药检测等公用设施建设"。从2004年至2013年陆续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数次强调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国务院颁布的《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强调"进一步加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完善鲜活农产品储藏、加工、运输等冷链物流建设,提高鲜活农产品冷藏运输比例"。国家各项政策的出台,为培育壮大农产品流通产业、助推青岛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青岛市各级政府对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工作高度重视,2012年11月21日,市长办公会议提出"抓好现代农业市场体系建设,建立区域性农产品产地综合交易市场和特色农产品交易市场,减少农业产品流通环节"等部署要求。根据要求,市农委组成专门调研组,深入各区市农业局及大部分农产品产地市场进行实地考察,采取统计汇总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办法,对全市农产品产地市场发展的现状及规划思路等情况进行调研,地方各级政府和部门全力配合,为规划编制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2、区位交通优势明显

  青岛市位于山东半岛南端,是中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沿海开放城市、计划单列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同时,青岛也是环渤海及沿黄经济区的重要城市。在未来的世界中心-亚太地区中,青岛市是环黄海经济圈中重要的城市之一,长期以来与日、韩及我国的其他城市形成日益密切的分工协作关系,现已成为韩国、日本以及世界其他国家在中国投资的热点地区之一。青岛市还占据我国新的经济增长区-环渤海及沿黄经济区中的重要位置,是上海和天津之间沿海地区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华东和华北两大经济区交汇点的重要城市,将成为各种交通流、物质流、信息流、资金流的交汇中心,拥有优越的区位条件。

  3、产业发展强劲

  青岛市现代农业发展成效显著。"十一五"时期,我市各级政府部门不断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影响和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市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明显优化、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明显增强、农业标准化生产水平稳步提高、农业经营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农民收入保持持续快速增长。

  现代物流业实现较快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港口生产性泊位达到102个,开通航线161条。全市拥有青岛前湾国际物流园区等8个物流园区、西海岸出口加工区物流中心等12个物流中心、7000余家物流服务企业,青岛远洋大亚等7家企业成为全国物流百强企业,青岛福兴祥等51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A级以上物流企业,青岛海程邦达等4家企业荣获山东省服务名牌,青岛海尔物流成为首家全国物流示范基地,UPS、FEDEX、DHL、TNT等40余家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落户青岛。2013年全市实现物流业增加值708.6亿元,同比增长10.2%,物流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为8.9%,占全省物流业增加至的比重为17.6%;社会物流总额27072.6亿元,同比增长9.2%,占全省物流总额的15.8%;社会物流总费用1336.4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的16.7%。我市物流运行效率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城市,物流业已成为青岛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4、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截止"十一五"期末,全市新改建"村村通"柏油(水泥)路5050公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全部实现了"村村通"柏油路,90%以上的村庄完成了"五化"建设;城乡一体化供水体系初步建立,规模化集中供水覆盖率达到61%;生态建设加快推进,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0平方公里,新增造林面积68.6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6.9%;新增户用沼气4万户。

  截止2013年底,地铁2号、3号线和青荣城际铁路、青龙高速路加快建设,铁路青岛北客站开通运营,海青铁路竣工。重庆路、崂山路一期改造主线通车。胶东国际机场选址获国家批准。完成330公里国道、省道和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新建成一批供水、供气、供热和排水设施。开工建设102个新型农村社区,201个现代农业园区,建成380个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

  5、物流技术和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升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在农产品流通领域的应用推广,农产品加工包装、冷藏保鲜、冷链运输等设施设备和技术水平都取得了较快发展,为农产品加工、保鲜贮藏,提高农产品品质、减少流通损失创造了基础条件。现代化交易和结算方式不断涌现,如委托交易、信用交易、电话委托、网上交易、电子结算、拍卖方式等新型交易及结算方式,能将交易数量、交易价格以及商品检测结果等信息统一纳入电子化管理,实现市场交易价格、交易数量等数据准确、及时地收集,便于市场价格机制的形成,提高价格透明度。

  2.5.2不利条件

  1、国内同业市场竞争加剧

  一批知名市场起步早,如山东寿光等地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都在上世纪80年代就已形成,目前在科技化、信息化、国际化等方面正在谋求做大做强,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而青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多在90年代建成,由于各种原因,大部分市场仍然停留在如何培育和扶持阶段,丧失了领先的机遇。

  2、专业管理人才极度缺乏

  我市的产地市场大部分都是由个人或村集体自发形成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投资主体比较单一,90%以上的市场由村委会进行管理,长期停留在出租摊位的简单物业管理层次上,管理人员大多数是经纪人或当地村民出身,他们的能力和管理水平已远远不适应现代批发市场发展的需要,急需一批懂管理、懂市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参与到市场管理中。

  3、土地、资金问题制约加剧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产地批发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部分基础设施欠缺、服务落后的产地批发市场将在竞争中逐渐衰弱。为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升级改造、增强服务能力将是批发市场继续生存的唯一途径。然而在调研过程中,多家批发市场表示当前市场已不能满足业务发展需要,亟需扩大规模,但受土地、资金等因素制约,市场规模难以持续扩大。

  4、新兴流通业态崛起

  近年来国家持续出台减少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各项政策,在此引导下,全国各地纷纷开展的农超对接、农社对接以及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业态发展势头强劲,在某种程度上对农产品批发市场业务形成一定冲击。

  第3章 指导思想与目标

  3.1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总体要求,按照全面提高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战略部署,适应青岛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新布局,以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保障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通过政府引导,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加强产地市场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体系功能,着力提高产地市场辐射带动能力,促进青岛市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完善农业产业体系,为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3.2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农产品产地市场是一项公益性基础设施,应强化政府引导扶持作用,强化规划指导,加大各级财政对产地市场公益性基础设施的投入,引导市场健康发展。同时,市场体系建设要切实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和支持多种主体、社会资本投入产地市场建设,共同推进产地市场体系发展。

  突出重点,统筹兼顾。产地市场体系具有多层次的特点,从辐射能力、组织化、规模化程度等划分,由若干大、中、小市场组成。产地市场体系建设要突出重点,以农业部定点市场为基础,加强龙头骨干市场建设、规范和完善,同时也要增加投入,推进田头市场的示范建设。坚持产地市场体系以产地市场建设为主,同时从服务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和保障全市居民菜篮子供应的全局从发,兼顾部分重要农产品集散地和销地市场建设。

  规模适度,效益优先。顺应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布局总体要求,在进行产地市场体系节点布局建设时,一方面,应当在认真研究综合效益和产品资源、市场功能定位、辐射范围、行业竞争等因素的基础上,科学确定全市产地市场的总体容量和建设规模,避免出现有场无市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要立足既有市场基础,通过优化结构,改善市场基础设施条件,逐步完善市场功能,提高流通效率,以最小投入,达到最优效率的目标。

  软、硬件建设,同步推进。在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条件和装备水平建设的同时,也要着力提高市场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市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健全和完善市场组织与制度,加快农户、经纪人、经销商和经营人员培育,着力提高他们参与市场的能动性,提高市场经营管理能力。

  突出特色,差异化发展。根据市场所在区域农产品资源、地理区域优势条件以及市场发育程度等因素,明确各级产地市场在市场建设、经营类别、服务方式等方面不同定位,突出市场特色,走差异化发展道路,避免同质化经营和恶性竞争。

  3.3总体思路

  围绕服务于我市农业产业向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的要求,明确产地市场体系的功能定位和总体布局,搭建以中心市场为龙头、专业特色市场为关键节点、田头市场为基础的三级产地市场结构,理顺市场管理体制,创新市场运行机制,通过实施基础设施提升项目、信息化改造项目、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中心项目、农产品质量强化项目、品牌创建项目、产销对接项目和主体培育项目等重点项目建设,完善产地市场基础设施,拓展产地市场功能,优化产地市场发展环境,提升产地市场发展水平。

  3.4建设目标

  总体目标:

  到2016年,青岛市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市场功能进一步完善,全市农产品产地市场交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实现年交易量1200万吨,年交易额500亿元。

  展望2020年,青岛市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基本实现层次清晰、结构和布局优化、功能完备、竞争有序、运行平稳的目标,产地市场体系实现跨越式发展,实现年交易额1000亿元,在促进青岛市农业产业发展、农民稳定增收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具体目标:

  --完成市场节点网络建设,市场功能逐步完善。建成和培育3个农产品中心市场(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扶持改造13个专业特色市场,示范建设50个农产品田头市场,市场设施装备水平明显提高,农产品集散、价格发布、信息传导、质量监控、产品促销、商品化处理、仓储物流、产业带动等体系功能进一步完善。

  --市场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农产品年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

  --市场主体经营能力显著提高。年培训农户(包括农民合作社、农场主和种养大户)5000人次,经纪人和购销商1000人次,产地市场经营人才100人次,市场主体能力大幅提高,经营水平明显提升。

  --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市场准入、市场准出制度有效推进,产地市场管理进一步加强,市场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扶持资金、市场建设用地政策、市场建设管理等政策和措施进一步落实。

  --创建一批优秀产地市场品牌和农产品品牌。

  第4章 总体布局

  4.1品类选择

  以我市已形成的"粮油、果蔬、畜牧、水产品"四大农产品支柱产业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格局为基础,立足农产品市场发展现状,综合分析全市范围内农产品流通模式、生产规模、产业集中度、流通量、品种特色、辐射范围等因素,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重点建设经营蔬菜类、水果类、水产品类和特色农产品等品类的产地批发市场。

  蔬菜类专业特色市场经营品种以种植面积大、产量排名靠前,在全国及区域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土豆、大白菜、生姜、大蒜等品种为主;水果类专业特色市场以苹果、甜瓜、葡萄等品种为主要经营品类的市场为主;特色农产品选择花生、辣椒(调入集散量大)、茶叶等品类进行产地批发市场规划。

  4.2市场体系

  4.2.1体系构成

  以市场的功能、规模、辐射范围等为主要指标,将农产品产地市场划分为三个层级即中心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和田头市场,分层次建设青岛农产品产地市场,并逐步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功能完善的青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

  图4-1 青岛农产品流向示意图

  4.2.2三级市场的内涵和功能定位

  中心市场是建在青岛市优势农产品生产核心区,有一批在山东省及国内具有较高的品牌知名度的农产品,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程度高,有一批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社、骨干龙头企业,市场基础良好,年交易额超过100亿元,可辐射带动全市乃至全国农产品流通,有较完善的价格形成、信息服务、物流集散功能,经过培育,打造"立足青岛、带动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综合性农产品交易中心,成为山东省乃至全国的农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业部定点市场,其水产品交易流通辐射带动青岛全市水产品生产,保障青岛市居民菜篮子供应,目标市场可辐射山东省及华北、东北地区,市场年交易额超过180亿元。以莱西市东庄头蔬菜批发市场为基础建设的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成后年交易额将超过100亿元,交易品类涵盖了青岛市主要优势农产品,目标市场辐射全国。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主营进出口农产品的交易展示、加工、仓储物流。依托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和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培育建设中心市场,完善其物流集散、信息服务、价格形成等功能,逐步打造成立足青岛、带动山东、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农产品综合物流交易中心。

  依托青岛市具有一定的农产品生产规模、有一定品牌影响力的生产基地或传统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专业特色市场。专业特色市场经营的农产品专业性较强,有比较鲜明的青岛市地方特色,如青岛市优势特色品种土豆、白菜、花生、生姜、蓝莓、苹果、食用菌等。市场有一定交易规模,年交易额超过1亿元,蔬菜类市场可辐射带动周边20公里的生产基地,水果类辐射带动周边30公里的生产基地。平度南村蔬菜批发市场、胶州丁家庄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仁禾生姜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批发市场等农业部定点市场以及其他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市场,通过提升改造,进一步完善功能,成为青岛市特色农产品的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和价格形成中心。专业特色市场建设遵循改扩建为主、新建为辅的原则,每个专业市场依据自身实际,在行业定位、品类选择、辐射范围和服务对象等方面体现差异性,辐射与带动区域特色农产品产业发展。

  田头市场建在镇(街道)或村庄,所在地应是"一镇一品"或"一村一品"产地,具有一定的生产能力和商品量。田头市场辐射带动市场所在村镇的农产品流通,是典型的公益性流通基础设施,是农民在农产品进入流通领域前,开展预冷、分级、包装、烘干等商品化处理和贮藏等活动的场所,是实现产销对接的基础平台,其特点是"覆盖范围广泛、功能经济适用、经营主体多元、专业与季节性较强"。田头市场建设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如黄岛区白马河多福康蔬菜合作社,莱西市的店埠镇前后屯胡萝卜批发市场和日庄瓜菜批发市场等。

  4.3市场布局

  综合分析青岛市农产品生产发展现状与趋势、农产品流通量与流向,规划期内,建设3个农产品中心市场,扶持改造(改扩建)13个专业特色市场,示范建设50个农产品田头市场。根据青岛市产业区域布局特点,对青岛市农产品产地市场进行区域总体布局。市场布局总体上按"四区"分布,分别指北部果蔬基地生产区、西部农产品区域品牌带动区、环胶州湾农产品出口与城市服务区和西南部特色农产品生产集聚区。通过控制市场总量,优化既有市场,逐步形成特色鲜明、布局科学合理的农产品产地市场布局,如表4-1、表4-2所示。

  北部果蔬基地生产区:主要包括青岛北部的平度市北、莱西市和即墨市西北。该区域土地肥沃,水量充沛,是蔬菜、甜瓜、苹果、花生的重要生产基地,已建设配套50多个农产品生产基地,也是青岛市蔬菜、甜瓜等农产品主要输出地,其优势农产品品种如店埠胡(青)萝卜、马连庄甜(西)瓜、东大寨苹果、云山大樱桃、岘沽葡萄等特色突出。尤其是沿大沽河流域(即墨、胶州、平度、莱西交界)是青岛重要的优质蔬菜产业区,在沿河两岸一公里范围内,集中了全市最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该区域农业产业的快速发展为农产品市场布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依托区域优势,该区域重点建设中心市场(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1个,主要经营蔬菜、水果、花卉、粮油、水产品等农产品,定位为我国东部沿海区域大型农产品交易与冷链物流中心,并建立面向城市连锁企业、宾馆饭店、企事业单位等的物流配送服务体系。发挥中心市场在区域农产品价格形成、信息传播、物流集散、科技交流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促进我市现代农业发展,带动辐射山东半岛及周边地区。建设马连庄果蔬批发市场、南村蔬菜批发市场、河头店镇东大寨苹果批发市场、何家店花生批发市场、移风农产品交易市场、青岛东方鼎信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等6个专业特色市场,主要经营胡萝卜、甜瓜、西瓜、苹果、花生等品类,并向北辐射烟台、向西辐射潍坊等周边地区;规范建设田头市场22个,主要经营蔬菜、果品,逐步成为联结生产基地与中心市场和专业特色市场、联结生产基地与新兴流通业态的基础平台。

  西部农产品区域品牌带动区:包括平度南部和胶州市所辖区域。该区域内农产品特色品牌知名度高,影响范围广,因此重点打造区域性特色农产品品牌,通过品牌发展带动产业升级,并辐射周边地区。基于该区域内的主要特色农产品,如生姜、马铃薯、辣椒等,区域品牌带动区将重点建设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1个中心市场,胶州丁家庄蔬菜果品批发市场、仁禾生姜批发市场、胶州沙梁蔬菜批发市场、胶州胶东于家村大椒贸易加工市场等4个以生姜、马铃薯、辣椒等特色品类为主的专业特色市场,规范建设田头市场12个,以经营蔬菜品种的田头市场为主,主要进行蔬菜清洗、分拣、包装、预冷等。

  环胶州湾农产品出口与城市服务区:青岛市作为中国东部沿海的区域经济中心、现代化服务中心、文化中心,对青岛现代农业的综合服务支撑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满足青岛新的发展定位要求,将胶州湾周边城阳区,黄岛区北部等区域布局为农产品市场体系的农产品出口与城市服务区。

  依托青岛农产品出口和青岛市消费需求,突出农产品出口基地和城市农产品保障基地建设,体现青岛农产品流通"面向世界"的发展思路。重点建设中心市场即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该农产品市场主要以经营水产品为特色,兼顾经营蔬菜和水果,满足城区居民菜篮子需要。规划建设4个田头市场,主要经营品种为特色水果和茶叶,进行特色果品的预冷、分等分级和贮藏。

  西南部特色农产品生产集聚区:该区域主要包括黄岛区西南,区域内农产品特色品牌多,特色突出,辐射范围广。除蔬菜、果品等一般农产品品种外,特色农产品包括等茶叶、食用菌、芋头、红薯、马铃薯,蓝莓等,适合在建设专业特色市场发挥带动作用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田头市场,衔接特色产业发展,打造特色农产品集聚发展区。

  重点建设城南农产品批发市场、东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和张家楼蓝莓批发市场等3个专业特色批发市场,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如青岛白马河多福康蔬菜专业合作社、青岛胶河马铃薯合作社、青岛胶南红薯专业合作社和青岛大泮林果专业合作社等,建设大村食用菌批发市场、海青镇茶叶批发市场、宝山镇花生批发市场和六汪镇小沟芋头扶持建设的田头市场13个,主要经营蔬菜、食用菌、茶叶、花生、芋头、马铃薯、红薯、林果等。通过专业特色市场和田头市场的共同建设,发挥青岛西南部特色农产品生产集聚区的优势,实现与其他区域的差别化发展。

  表4-1 青岛批发市场体系中心市场与专业特色市场布局

  区域 市场类型 市场名称 建设地 新建

  /改扩建 市场定位 备注

  北部果蔬基地生产区 中心市场 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莱西市 新建 为综合类市场,定位为青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中心市场,是该区域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主营农产品品种多样化,包括蔬菜、果品、粮油、花卉、水产品等综合类 产地、集散地市场

  专业特色市场 马连庄果蔬批发市场 莱西市 改扩建 以瓜类品种为特色,带动青岛北部莱西,辐射烟台莱阳、招远、莱州等地瓜果主产区,主营甜瓜、西瓜等瓜类品种和其它果品 产地市场

  南村蔬菜批发市场 平度市 改扩建 沿大沽河流域向西向北辐射,带动平度、胶州等地蔬菜主产区,与移风市场在辐射范围和方向上形成互补,为综合类市场,主营品种为大田蔬菜 农业部定点市场

  河头店镇东大寨苹果批发市场 莱西市 改扩建 以苹果为主营特色品种,带动青岛北部瓜果主产区的苹果流通 产地市场

  何家店花生批发市场 平度市 新建 以花生为主营特色品种,带动青岛范围内花生产业流通 产地市场

  移风农产品交易市场 即墨市 新建 向东部辐射,带动即墨市蔬菜主产区,与南村市场互补,同时支撑蔬菜向环胶州湾区域流通,主营蔬菜 产地市场

  青岛东方鼎信国际农副产品交易中心 即墨市 改扩建 主要以进口高档生鲜果蔬为主,批发国内干果蔬菜、海产品、粮油、副食品、肉类等农副产品,着力打造辐射全国的国际农副产品物流集散交易中心 产地、集散地和销地市场

  西部农产品区域品牌带动区 专业特色市场 胶州丁家庄蔬菜果品批发市场 胶州市 改扩建 位于大沽河流域蔬菜集中产地,辐射大沽河流域周边果蔬主产区,为综合类市场,主营蔬菜、果品等 农业部定点市场

  仁禾生姜批发市场 平度市 改扩建 以仁禾生姜品牌为带动,依托企业,辐射周边生姜生产区,发挥品牌带动作用 农业部定点市场

  胶州沙梁蔬菜批发市场 胶州市 改扩建 向南部辐射,与南村、移风市场在辐射范围、经营品种上差异化发展,主营土豆、大葱、辣椒等品牌特色品种

  胶州胶东于家村大椒贸易加工市场 胶州市 搬迁新建 以辣椒为特色,主打大椒市场品牌,巩固市场作为大椒传统集散地的地位,完成市场搬迁新建,完善和提升市场周边仓储、运输、加工配套产业,增强市场生命力 集散地市场

  中心市场 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胶州市 新建 主营进出口农产品的交易展示、加工、仓储物流,以农副产品双向流通为目标,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农产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价格指导中心和进出口贸易基地 产地、集散地市场

  环胶州湾农产品出口与城市服务区 中心市场 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 城阳区 改扩建 定位中心市场,以水产品经营为特色,辐射带动青岛水产品在区域内外的流通,是青岛水产品出口基地,是本区域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同时承担向城区供应蔬菜、果品的任务 农业部定点市场、产地、集散地和销地市场

  西南部特色农产品生产集聚区 专业特色市场 城南农产品批发市场 黄岛区 改扩建 为综合类市场,辐射青岛西南部果蔬主产区,黄岛区农产品供应。主营蔬菜、果品等 产地市场、销地市场

  张家楼蓝莓批发市场 黄岛区 改扩建 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结合,突出蓝莓特色品种,带动周边蓝莓主产区 产地市场

  东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黄岛区 新建 为综合类市场,串联城南市场,形成综合市场链条,辐射青岛西南部果蔬生产区域,主营蔬菜、果品等 产地市场、销地市场

  表4-2 青岛批发市场体系田头市场布局

  区 域 主营(特色)品种 示范数量 备注

  北部果蔬基地生产区 胡萝卜、大白菜及其他蔬菜,甜瓜、西瓜、苹果、樱桃、花生、葡萄等 22

  西部农产品区域品牌带动区 马铃薯、茶叶、西瓜、甜瓜等 12

  环胶州湾农产品出口与城市服务区 茶叶、特色水果 3 靠近市区,田头市场不做重点建设

  西南部特色农产品生产集聚区 蔬菜、红薯、食用菌、芋头、茶叶、花生等 13

  合计 50

  第5章 市场节点网络建设

  5.1建设思路

  紧扣中心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和田头市场为基础的"三级"产地市场体系的建设思路,基于市场体系规划总体布局,立足青岛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与发展基础,采取改扩建与新建相结合的思路,突出"三级"市场在建设定位和发展建设方面的差异化,重点在各级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装备技术水平、市场信息化、管理服务水平、配套综合设施进行建设,进一步提升产地市场的物流集散能力、价格发布能力、信息服务功能、质量检测能力、冷链储藏能力、品牌培育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青岛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5.2建设内容

  5.2.1中心市场

  青岛市场体系规划共建设3个中心市场: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和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1、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位于莱西市店埠镇,规划占地面积3500亩,总建筑面积130万平方米,主要从事农产品交易、仓储、加工、物流、商贸、办公、展示、旅游观光等经营,建成后将成为胶东半岛第一大农产品物流中心,力争打造成该区域农产品乃至山东省及周边地区的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交易中心建成后计年交易额达100亿元以上,辐射带动莱西市及周边农户120多万户。

  项目分为两期建设,围绕实现市场功能目标,重点建设包括交易、物流、经营服务、生产配套、生活服务等五大功能区。

  (1)交易区

  交易区包括果蔬交易区、精品交易区、粮油交易区、畜禽产品交易区、水产品交易区、综合交易区和农资交易区,交易区主要承担各类农副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农资交易功能,规划初期以现货交易为主,后期开展拍卖、电子交易等现代化交易方式,市场全面实行电子结算。

  (2)物流区

  物流区包括高端低温冷库、商户用库、加工配送和深加工区、理货区等,主要满足果蔬加工、周转、中短期贮藏、理货和配送需求。

  (3)经营服务区

  经营服务区包括行政办公服务中心、信息中心、检测中心、结算中心、电子交易服务中心和安全监控中心等,主要开展市场物业管理、信息服务、质量检测、电子结算、网上交易及安全监控等服务工作。

  (4)生产配套区

  生产配套区包括废弃物处理中心、污水处理中心、公厕、锅炉房、动力房等,维护市场正常运营。

  (5)生活服务区

  生活服务区包括宿舍、餐厅等,为入驻市场经销商、科研人员、工作人员等提供相对独立的、安静的、稳定的生活和休息场所,满足日常生活需要。

  2、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

  在现有基础上,整合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会展中心、5万吨冷库等交易、信息采集发布、物流集散、冷链仓储和会展交流等资源,进行改扩建,完善市场功能,以促进市场转型升级,提升竞争能力,打造青岛市水产品交易市场品牌,打造胶东半岛水产品价格形成中心、产业信息中心、物流集散中心和水产品出口基地。重点提升以下几方面内容:

  (1)提升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根据交易需求,对市场内的交易棚(厅)、称重系统、电子交易系统、运输系统等交易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强化商品化处理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挑选、修整、分等分级、清洗、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对市场内场地、道路、给排水、供电、网络通讯、环保、消防、生活服务等辅助设施改造提升,切实改善市场交易条件。

  (2)完善冷链配送和安全检测体系建设

  改善市场内保鲜、冷藏、冷冻等各类仓库建设,配套建设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增加节能、环保的长短途冷链运输车辆。质检中心配备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加强人才培训和质量监管,确保进入和输出市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全面保障城市农产品安全供给。

  (3)完善市场电子结算系统

  完善电子结算系统,规划期内全面实现电子结算,既能保证交易和结算的安全便利,也有助于市场交易信息的获取和市场行情的发布。

  (4)完成市场电子信息商务平台建设

  规划建设一个覆盖城阳蔬菜水产品市场、农展中心、特色海鲜市场、5万吨冷库的大型电子信息商务平台。首先,及时对外发布可靠、准确的交易信息和交易需求,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其次,形成覆盖全市场交易产品的物联网络,使意向客户在异地通过网络视频及时了解产品动态和服务信息,确保买卖全过程的服务质量,节省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第三,通过平台及时发布产品质量检测信息,实现对产品来源、途经、去向进行全过程信息化监督管理,同时协同实施批发市场索证索票及台账管理的方式,逐步实现规范化、制度化,将管理工作从被动应付向常态管理和源头管理转变,最终建成事前可预防、事后可追查的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5)建设水产品拍卖系统

  以水产品为特色,建设农产品拍卖系统,实践农产品拍卖交易方式。拍卖交易可由市场经营者组织运营,也可由第三方职业交易运营商经营管理。采用会员制模式,竞拍者包括在竞拍系统中注册开户并成为会员的经销商、经纪人等。通过制定和执行水产品质量等级标准和完善的拍卖制度,保证水产品标准统一和拍卖的公平公正高效。

  (6)建立市场主体培训认证和登记备案管理制度

  培养并基本建立包括专业大户、合作社、经纪人、经销商在内的农产品流通主体队伍,提高主体在市场中的竞争地位与竞争能力;建立流通主体注册备案制度,确立流通主体的法人地位,规范市场内经纪人及经销商(代理商、中间商、批发商)的行为,确定并保障其在市场交易中的合法地位。

  3、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项目位于胶州市,项目将"立足青岛,面向山东,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现代化、国际化的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形成以进出口农产品的展示交易、冷链物流、加工配送、商务贸易(包括电子商务)等功能为一体,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农产品物流集散中心、信息中心和进出口贸易基地。项目总投资20亿元,占地面积1000亩,建设展示交易、冷链物流、食品加工配送、综合服务等功能设施。

  (1)展示交易区

  展示交易区包括果蔬展示区、精品展示区、粮油展示区、畜禽产品展示区、水产品展示区、综合展示区等,展示交易区主要承担各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展示功能,为中心开展委托交易、中远期现货交易等电子交易,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和物流提供支撑。

  (2)冷链物流区

  主要进行出口农副产品的分装、加工、保税仓储服务,形成进口农副产品的国内分拨中心。

  (3)综合服务区

  综合服务区包括检测中心、会展拍卖中心、金融中心、人力资源中心、管理中心、商贸服务中心、产销服务中心七大中心,开展农产品检测、拍卖,为经销商、批发商、企业、农户提供金融、商贸、信息服务,开展技术、技能培训,进行交易中心经营管理。

  (4)食品配送加工区

  引进技术先进、资金实力强的果蔬饮料、速冻蔬菜深加工、粗粮深加工企业,开展果品、蔬菜、粮食类产品的分等、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并对残次果品、蔬菜、粮食等交易尾货进行综合利用和深加工。

  5.2.2专业特色市场

  专业特色市场遵循新建与改扩建相结合的原则,涵盖综合类、果蔬类、水产品、特色农产品等多种专业特色类型。按照新建和改扩建,确定专业特色市场的主要建设内容。

  1、新建市场

  新建的专业特色市场包括:平度何家店花生批发市场、胶州胶东于家村大椒贸易加工市场、即墨移风农产品交易市场、黄岛区东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新建专业特色市场根据市场需求和当地建设条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交易大棚、交易厅、商品化处理车间、仓储库等土建工程以及道路、给排水等市场配套工程,购置交易及商品化处理设备、冷链运输系统、质量检测仪器设备、安全监控设备等,搭建电子结算系统、网络电子商务平台、信息服务与管理系统等,并配套必要的辅助设施与仪器设备等。新建专业特色市场主要建设内容如表5-1所示。

  表5-1 青岛新建专业特色市场建设内容

  市场名称 主营

  品种 建设内容

  平度何家店花生批发市场 花生 1.土建工程:市场业务用房、办公用房、交易棚厅、商品化处理车间、仓储库、地面硬化、市场围墙、停车场等;

  2.公用工程: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

  3.交易设施:地中衡、台秤、电子交易设备等;

  4.商品化处理设施:花生分级分选生产线,包括脱壳机、烘干机、打包机等设备。

  5.仓储设施设备:仓储库、堆放货架、运输叉车等;

  6.电子结算系统:电子结算服务中心、结算终端、IC卡系统等;

  7.网络信息发布系统:机房、计算机、服务器、电商网站、室外电子屏、短信服务平台等;

  8.安全监控系统:监控探头、显示屏、广播设备等;

  9.农残快速监测系统及环境保护设施;

  10.其他必要的仪器设备;

  胶州胶东于家村大椒贸易加工市场 辣椒 1.土建工程:市场业务用房、办公用房、交易棚厅(展示厅)、商品化处理车间、冷库(土建部分)、地面硬化、市场围墙、停车场等;

  2.公用工程: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

  3.交易设施:地中衡、台秤、电子交易设备等;

  4.商品化处理设施:辣椒分级分选生产线,包括烘干机、打包机等设备。

  5.仓储设施设备:低温仓储库、堆放货架、运输叉车等;

  6. 电子结算系统:电子结算服务中心、结算终端、IC卡系统等

  7.网络信息发布系统:机房、计算机、服务器、电商网站、室外电子屏、短信服务平台等

  8.安全监控系统:监控探头、显示屏、广播设备等;

  9.农残快速监测系统及环境保护设施;

  10.其他必要的仪器设备;

  即墨移风农产品交易市场、黄岛区东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蔬菜、果品、综合类 1.土建工程:市场业务用房、办公用房、交易棚厅、商品化处理车间、仓储库(土建部分)、仓储物流车间(土建部分)、地面硬化、市场围墙、停车场等;

  2.公用工程: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

  3.交易设施:地中衡、台秤等;

  4.商品化处理设施及设备:果蔬分选分级生产线,包括人工分选台、清洗机、打蜡机、包装设备等。

  5.物流仓储设施设备:预冷库、冷库、气调库、堆放货架、运输叉车等;

  6. 电子结算系统:电子结算服务中心、结算终端、IC卡系统等

  7.网络信息发布系统:机房、计算机、服务器、电商网站、室外电子屏、短信服务平台等

  8.安全监控系统:监控探头、显示屏、广播设备等;

  9.农残快速监测系统及环境保护设施;

  10.其他必要的仪器设备;

  2、改扩建市场

  改扩建专业特色市场以原有市场建设条件为基础,重点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扩大经营品种和规模,升级商品化处理设施,完善交易与仓储设施,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进一步完善市场质量安全监测系统,此外,市场应配备相对完善的安全监控系统和环境保护设施。根据青岛市场体系布局规划,改扩建专业特色市场包括马连庄果蔬批发市场、胶州丁家庄蔬菜果品批发市场等,主要经营品种包括蔬菜、果品及其他特色农产品等。根据专业特色市场经营的农产品品种,对专业特色市场进行分类,分别确定各类市场的建设内容。

  (1)蔬菜类专业特色市场

  蔬菜类专业特色市场改扩建内容主要包括:

  ①改造市场交易环境。规划场内交通流线,升级场内道路,实现交易场地硬化,进行老旧交易棚厅改造,称重、交易等设备更新。

  ②提升商品化处理水平。蔬菜市场建设商品化处理车间,配置蔬菜分选台、清洗池,配套清洗、包装等设备,提升蔬菜产品商品化处理效率,减少蔬菜初加工过程的损失。

  ③完善蔬菜冷藏保鲜设施装备。配备一般储存仓库、预冷库、气调保鲜库、恒温库、冷链保鲜运输车等,提高市场蔬菜预冷、仓储物流能力。

  ④强化市场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市场建设质量检测实验室,配备快速检测仪器,农药残留分析仪,建立农产品(蔬菜)质量可追溯系统。

  ⑤提高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市场信息发布中心和电子结算中心,配置计算机、服务器、电子显示屏、广播服务平台等,具备交易信息收集、分析、上报、发布能力。有条件的专业特色市场,可建立网络交易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等新型交易方式。

  (2)果品类专业特色市场

  果品类专业特色市场改扩建内容主要包括:

  ①市场交易环境改造。规划场内交通流线,升级场内道路,实现交易场地硬化,老旧交易棚厅、交易设施、称重设备的维修换代等。

  ②升级果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建设果品商品化处理车间,配备自动化水果分选分级、清洗打蜡、包装生产线,提升果品分级包装效率。

  ③建立果品物流配送系统。通过提高市场商品化处理、冷藏保鲜、冷链物流配送能力,建立果品专业特色市场的冷链系统。

  ④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实现市场信息化管理,逐步推广实施电子结算系统,有条件的专业特色市场可尝试远期交易和拍卖交易等新型交易模式。

  (3)其他特色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

  其他特色农产品专业特色市场改扩建内容主要包括:

  ①扩大经营品种和规模。根据市场经营需求,扩大农产品经营品类,建设相应的交易场地、仓储、物流、展示场地,配套相关设施设备。

  ②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配备特色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设施装备,提高特色农产品市场的商品化处理能力,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率,减少损耗。

  ③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配置必要的农残快速监测仪器、监测药剂,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农产品的快速检测和抽检。

  ④建立市场电子交易和统一结算系统,配备电子交易服务机房、交易一体机、射频卡(IC卡)系统等。

  ⑤建立信息发布系统;根据市场条件,配备计算机、电子显示屏、广播系统、短信平台等,基于电子交易和结算系统进行交易信息的收集分析整理,为流通主体提供市场交易信息,指导市场交易行为。

  5.2.3田头市场

  田头批发市场建设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为主体进行建设,重点支持商品化处理设施、预冷保鲜设施、交易场地与厅棚、称量设施建设、配置农残快速检测仪器设备等,强化田头市场商品化处理功能,加强农产品质量管理,营造公平交易氛围和良好市场环境。田头市场按照农产品品类进行类型划分,分为综合类、蔬菜类、瓜果类、茶叶、花生等类型。田头市场在建设过程中,建设内容应根据实际需求和品种类型,适当调整建设内容。田头市场主要建设内容如表5-2所示。

  表5-2 青岛农产品田头建设内容

  品种

  类别 主要建设内容

  蔬菜类、

  果品类 1、土建工程:包括交易场地(硬化、围墙、大门等)、业务用房、商品化处理车间、仓储库、预冷库等的土建部分。

  2、交易设施设备:交易场地、交易大棚、地中衡、台秤、交易一体机、交易信息采集系统等。

  3、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人工清洗分选台、包装车间、清洗分选生产线(水果自动分选机)、预冷库、平板车、叉车、打包机等。

  4、冷链配送设备:有条件的田头市场在配套预冷库和冷库的基础上,可配置冷藏车,发展田头市场蔬菜、水果的冷链配送。

  5、公用工程和配套服务设施:给排水系统、强弱电系统、网络通信设备、污水垃圾集中收集(或垃圾外运)等。

  6、农残检测仪器设备:配备仪器设备包括农残快速检测仪器,其他质量检测配套设备与药品等。

  茶叶 1、土建工程:包括交易场地(硬化、围墙、大门等)、展示用房、业务用房、商品化处理车间、仓储库、冷库等的土建部分。

  2、交易设施设备:参考蔬菜类、果品类田头市场。

  3、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茶叶烘干机等,具备一定的茶叶初加工能力。

  4、公用工程和配套服务设施参考蔬菜类、果品类田头市场。

  5、农残检测仪器设备:配备仪器设备包括农残快速检测仪器其他质量检测配套设备与药品等。

  花生 1、土建工程:包括交易场地(硬化、围墙、大门等)、业务用房、商品化处理车间、仓储库等的土建部分。

  2、交易设施设备,参考蔬菜类、果品类田头市场。

  3、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花生分级机、花生去壳机、烘干机、打包机等,具备一定的花生初加工能力。

  4、公用工程和配套服务设施参考蔬菜类、果品类田头市场。

  5、农残检测仪器设备:配备仪器设备包括农残快速检测仪器,其他质量检测配套设备与药品等。

  5.3投资估算

  青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体系市场网络节点建设共需资金88.69亿元,其中,中心市场建设53.3亿元,新建专业特色市场18.5亿元,改扩建专业特色市场15.3亿元,田头市场1.59亿元,如表5-3所示。

  表5-3 青岛产地批发市场体系节点网络建设投资估算

  三级市场 建设内容 数量 总投资额

  (万元) 备注

  中心市场   3 533000

  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交易大棚(蔬菜、水果)、商品化处理车间(蔬菜、水果)、交易大厅(花卉、大米、豆类、禽蛋、粮油、水产品等)、管理服务中心、电子交易中心、信息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等 1 330000

  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 设施装备条件升级,提升市场冷链物流能力,建设水产品电子交易和拍卖系统,逐步实现水产品电子交易,建设水产品检验检疫中心,市场配备相对完善的完全监控与环境保护设施,包括市场内监控系统、消毒净化设施、污水和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等 1 3000

  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展示交易区、冷链物流区、食品配送加工区、综合服务区等 1 200000

  专业特色市场

  (新建)   4 185000

  平度何家店花生批发市场 土建工程、公用工程、交易设施、商品化处理设施、仓储设施设备、电子结算系统、网络信息发布系统、安全监控系统、农残快速监测系统及环境保护设施、其他必要的仪器设备 1 25000

  胶州胶东于家村大椒贸易加工市场 同上 1 35000

  即墨移风农产品交易市场 同上 1 95000

  黄岛区东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同上 1 30000

  专业特色市场

  (改扩建)   9 153000

  蔬菜类 改造市场交易环境,提升商品化处理水平,完善蔬菜冷藏保鲜设施装备,强化市场质量安全监测体系,提高市场信息化水平,建立市场信息发布中心,有条件的专业特色市场,可建立网络交易平台,开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4 24000

  果品类 市场交易环境改造,升级果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建立果品物流配送系统,建立市场信息收集发布系统,实现市场信息化管理,逐步推广实施电子结算系统,有条件的专业特色市场可尝试远期交易和拍卖交易等新型交易模式。 3 24000

  特色农产品 扩大经营品种和规模,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处理能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中心,建立市场电子交易和统一结算系统,建立信息发布系统。 2 105000

  田头市场   50 15900

  蔬菜类 土建工程、交易设施设备、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人工清洗分选台、包装车间、清洗分选生产线、预冷库、平板车、叉车、打包机)、冷链配送设备(水果的冷链配送)、给排水系统、强弱电系统、网络通信设备、污水垃圾集中收集(或垃圾外运)、广播系统、农残检测仪器设备、其他质量检测配套设备与药品等 18 5400

  水果类 参照蔬菜类 15 6750

  茶叶 土建工程和交易设施设备,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包括茶叶揉捻机、茶叶烘干生产线、茶叶杀青理条机等),公用工程和配套服务设施,农残检测仪器设备(包括农残快速检测仪器,及配套设备与药品等) 4 1200

  花生 土建工程和交易设施设备,商品化处理设施设备(包括花生分级生产线、花生去壳机、打包机等),公用工程和配套服务设施,农残检测仪器设备,配套设备与药品等。 3 750

  其他 参照上述田头市场建设内容 10 1800

  合计     886900

  第6章 运行管理机制

  6.1完善管理机制

  6.1.1完善市场管理体系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应采取政府调控、企业管理、客商经营的运行管理模式。

  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产地农产品市场发展的宏观指导,明确产地批发市场建设的要求,促进产地市场合理布局。市政府各部门要形成合力,为全市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建设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者应以提供服务和加强监管为宗旨,加强市场规划、建设和改造,服务设施的完善与改进;加强市场交易方式、结算方式和信息系统的现代化建设;强化市场交易活动监督、检查和日常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市场日常管理制度、市场经营管理制度、市场交易指南、市场交易商品管理制度、商品质量检查制度、市场治安和安全保障制度、市场环境卫生管理制度、车辆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和统计报表制度等。

  6.1.2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

  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的质量监管。建立产地批发市场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系统,包括市场登记管理、经营业户登记管理、产品品种管理、产品进销货管理、产品质量检测、质量追溯、和信息发布及预警等功能模块,对全市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售及产品质量安全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及时发布相关信息,对价格及质量安全作出风险预警。建立批发市场产品质量追溯管理终端系统,建立经营业主登记管理、产品品种管理、产品进销货管理、产品质量检测、质量追溯等功能模块,负责各类信息的采集,为市级批发市场管理系统提供基础数据,建立完备各批发市场电子管理档案,提升批发市场的管理水平。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室,配备统一型号速测仪,通过质量检验检测系统与市级平台有效对接,实现检测数据同步传输到市级农产品质量追溯管理平台,及时掌控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供依据。

  加强监管机构和队伍中的人才建设。要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对监管工作人员、管理人员、质量检测人员进行分类培训,注重提升能力,着力构建业务素质硬、技术水平高、执法能力强的监管队伍。依托山东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农业科研院所,加强市、县两级技术骨干的检验检测技术培训,开展乡镇监管员基础知识培训和无公害检查员、内检员的专业培训,提升监管检测人员的业务技能,强化监管队伍和人才支撑。

  6.1.3建立信息预警机制

  建立全市农产品信息预警机制,加强农产品信息预警服务,指导农业生产,确保市场供应。一是建立预警分析师队伍。联合农业技术专家、批发市场经纪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合作社理事长、购销大户、种植大户等成员构建预警分析师队伍,建设农产品市场价格预警系统,开展信息采集、数据统计、价格分析等工作。同时建立预警会商制度。二是设立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发布点。在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经纪人、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有代表性选择部分单位作为信息采集发布点,通过采集点收集发布全市农产品生产、销售的有关信息,了解国内外、山东省相关农产品信息。根据青岛市农产品流向,选择从事重点地区农产品营销、交易量大的经销商,作为信息采集发布点,采集重点地区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完善信息采集网络系统,从而指导生产基地和农户合理安排生产和产品销售。三是大力拓宽预警分析发布渠道。创办农产品市场价格分析专刊,扩大发行量,从理论和信息方面让农民了解种植信息,并与电视台、报社等媒体合作,开辟农产品价格信息专栏、预警专栏、专版等,开通微博、微信,多方面全方位推进农产品市场信息预警系统。

  6.2创新市场运营管理

  6.2.1实施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以实行股份制为核心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和产权结构。对由政府或乡、村集体经济出资兴办的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市场产权制度改革,将国有独资或集体所有改为股份制,以吸引各类民营资本投入市场建设与改造工程,开辟多元化的筹资渠道,同时为市场的企业化运作注入活力,增强市场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能力。

  6.2.2推进市场经营管理信息化

  加强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信息化建设,推进市场管理信息化。一是加快推进批发市场建立面向市场经销商户、经纪人、农户,面向政府和社会公众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 加强信息采集、处理、发布,以引导农产品生产、流通和消费;二是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以电子统一结算为核心,集财务管理、安全监控、人事管理、商户管理、物业管理等于一体的市场运营管理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提高市场现代化管理水平和运营效率。

  6.2.3提高市场服务能力

  在价格发布、产品集散功能的基础上,完善批发市场的信息传递、物流配送、标准化建设、服务引导和产业带动等功能,延伸市场服务产业链。加强批发市场商品化处理、储运保鲜等冷链设施和物流配送系统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必要的农产品加工、分选、包装、标识等设施设备,为农户、经销商提供农产品商品化处理、预冷、冷藏保鲜、仓储物流服务,减少入场农产品损失,确保农户和经销商利益,保证上市农产品的质量;积极引入工商、税务、海关报关、法律咨询等相关服务部门,以降低经销商办理政务手续成本,提高整体效率;积极探索开拓批发市场的金融保障和担保结算服务,为入驻批发市场批发商提供必要或应急金融融资服务,有效降低客户交易成本,增强竞争力;配套建设经销商生活服务设施,为外地经销商提供住宿、餐饮等配套生活服务;开展代理洽谈、农产品推介、营销促销活动,打造农产品品牌;推行产销协议方式,建立生产基地、种植大户和家庭农场信息,将服务触角延伸到田间地头,为农民建立相对稳定的农产品销售渠道。

  6.2.4推广新型交易方式和手段

  在推进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同时,积极推广电子结算方式,改变传统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模式,克服传统结算模式信息不对称,难以形成公开公平价格,交易安全难以保障,交易效率低下的弊端。发展电子商务,有计划、分阶段推广农产品拍卖、电子交易、中远期现货交易等现代交易模式,提高市场交易效率,同时有效发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价格形成功能,进一步增强市场核心竞争力。

  6.2.5推行市场准入制度

  按照批发市场建设规范要求,加强批发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的建设和完善,配备和市场规模相适应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仪器设备、人员。建立健全批发市场质量检测管理制度,按照要求进行日常质量检测工作、结果公示和数据传递。建立分类查验检测制度,对经过认证并在认证有效期内的有机、绿色和无公害农产品,给予免检入场,对于没有有效检测合格证明的农产品,由农产品经营市场或委托法定检测机构进行检测,经检测合格后方可进入市场销售。推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对于不符合国家质量安全标准的农产品不得转销其他市场,需要上报相关部门就地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集中销毁。推行质量可追溯制度,建立健全进货检查验收、查验检测凭证、记录和保存购销台帐等制度。加强批发市场和生产基地对接或签订销售合同,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作出承诺并承担责任,从生产源头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控。

  第7章 重点项目

  7.1基础设施提升项目

  以解决我市产地市场交易设施简陋,缺乏商品化处理和冷藏条件,场地卫生环境差等重点问题为目的,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启动基础设施提升项目。采用政府扶持、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形式,鼓励、引导和支持市场经营主体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市场基础设施的改造,切实改善市场交易条件和卫生条件,促进农产品分等、分级,着力改善农产品贮藏和流通条件,提高农产品品质,降低农产品流通损失,实现农产品均衡上市。规划期内,支持中心市场进行水电路等市场基础设施、交易厅棚和冷链设施建设;扶持专业特色市场,进行市场的交易厅棚改扩建和水电路改造,合理配置垃圾收集转运设施和公共卫生间,建设农产品的分拣、清洗、分级、包装等商品化处理设施和果蔬预冷、冷藏库等冷链保鲜设施,建设冷链物流配送中心。支持市场基础条件好,对预冷、商品化处理设施有迫切需求,由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建设的田头市场,进行交易场地硬化和交易棚改建,购置分拣、分级等商品化处理设备,建设预冷库。自2015年起,启动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建设、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和城阳蔬菜水产批发市场升级改造,13家专业特色市场的基础设施改造和建设,50家典型田头市场的规范化改造。

  7.2信息化改造项目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加快推进产地市场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产地市场信息服务水平和现代化管理水平,大力推进市场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重点进行产地市场信息网站建设和完善,配置信息采编设备,电子信息显示屏等信息发布设备以及信息查询设施,实时发布农产品价格信息和供求信息,搭建面向农户、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市场经销商户的市场信息收集发布平台。大力推广电子结算、电子安全监控、商户管理等市场运营管理系统,配置交易IC卡、交易终端、系统服务器等电子结算设备,配置服务器、分屏器、控制台、电视墙、UPS电源、报警探测器、报警控制主机等安全监控设备以及市场信息管理系统。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建设电子商务平台,推广电子交易、拍卖和现货远期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发展以有形市场为基础,无形市场为补充的新型市场交易机制。2015年,启动城阳蔬菜水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到2016年,完成13家专业特色市场信息化改造,中心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全部实现电子结算,部分田头市场推广使用电子结算,完成市场安全监控系统改造,全面启动市场管理信息化建设。

  7.3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中心项目

  以指导农民合理安排农产品生产和销售,保障市场供应,维护市场平稳运行为目标,启动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中心建设。依托农业技术专家、批发市场经纪人、龙头企业负责人、合作社理事长、购销大户、种植大户,组建预警分析师队伍,建立预警会商制度,定期开展预警分析人员培训,开发农产品市场价格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系统。建立健全信息采集网络,拓宽预警分析发布渠道,在全市农产品批发市场、经纪人、合作社中、种植大户中设立30处农产品价格信息采集点,配备信息采集设备。创办农产品市场价格分析专刊,在电视、报纸等媒体开辟农产品价格预警专栏、专版,联合通讯公司,开通农产品价格短信、微信平台。

  7.4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项目

  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维护消费者权益为目标,加强产地市场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在检测设备购置、设施改造、人员培训和运行经费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做到质量检测机构在各类批发市场中全覆盖,检测手段不断完善,检测人员技能全面提高,检测经费有保障,农产品质量检测制度化、规范化。支持中心市场建设质量检测中心,配备检测设备。根据市场发展需要,支持专业特色市场进一步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完善检测设施设备,配置农残快检仪器设备、气相色谱、液相色谱、气-质联用等精密仪器及配套设备;配置农残快检仪器设备,提高田头市场日常质量自检能力。定期开展技术指导和人员培训,提高检测人员技术水平,规范检测行为。建立和实施市场农产品准入制度,推行包装制度、产品标识制度和产地追溯制度;严格执行市场质量自查制度,开展市场农产品质量抽查。市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对市场的质量检测经费给予适当补贴,奖励质量安全违法举报人。建设市级质量安全监控平台,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7.5品牌创建项目

  以提高我市农产品竞争力,增强产地市场核心竞争力,培育优秀、诚实守信经销商为目标,开展市场经营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和经销商品牌创建工作。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拥有名优特产品的地方开展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品牌农产品的宣传和推介,在市场设立"三品一标"产品销售专区和绿色通道,组织知名品牌专场推介会,在知名产品商标注册、设计和推广等环节提供服务以及技术和资金支持。引导批发市场开展绿色市场认证,支持市场完善设施,拓展功能,创新服务,在市场建设、经营品种、营销手段、服务方式等方面走差异化发展道路,吸引品牌产品入场交易,管理和保护好品牌产品,创建知名市场品牌。开展优秀、诚实守信经销商评比活动,建立激励机制,支持经销商依法经营,培育带动能力强,经营水平高,诚实守信的经销商,创建知名经销商品牌。

  7.6产销对接项目

  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营销促销活动,实现农产品顺畅销售。定期开展名优产品推介活动,进行名优农产品免费推介,组织名优农产品到北京、上海等全国重要销地举办专题推介会,组织企业参加中国农交会、中国山东农交会及其他重要农业展会;引导、支持各市区举办大型品牌农产品展销节会,重点做好大泽山葡萄节、胶州大白菜节、马家沟芹菜节、崂山茶文化节、黄岛蓝莓节、崂山和城阳樱桃节等农业节会活动。加快培育山东国际农产品展示交易中心,完善青岛名优农产品展销中心服务功能,开展名优农产品新闻发布与推介活动。依托青岛农业信息网,建设农产品网上展厅、供销直播间等栏目,开展农产品网上促销。支持各区市组织开展"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活动,依托邮政渠道,发展地产蔬菜直接与消费群体建立直销直供合作模式。

  7.7主体培育项目

  以提高农户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户进入市场、参与市场谈判和市场竞争的能力,规范经纪人和经销商交易行为,培育大批发商和大代理商,优化市场经营主体结构为目的,加强农户、经纪人、经销商和市场经营人员的培育。主要培训内容包括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定期和不定期的各类农产品产销走势分析预测,农产品营销促销基本知识与技能,诚实守信的职业道德操守等。出台政策措施,支持产地市场开展经销商和经纪人评比活动,对于年交易量、交易金额的位居前列的经销商和经纪人给予奖励,适当减免部分交易费用等。由产地市场主管部门,不定期组织市场经营管理人员采取业务培训、考察、交流等多种形式,提高市场经营管理人员素质和水平。

  第8章 投资估算及效益分析

  8.1投资估算

  8.1.1建设进度安排

  本项目规划期为2015-2020年,其中2015年为开工建设启动期,启动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一期工程,完成部分专业特色市场和田头市场试点示范性建设;2015年完成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建设工程,2016-2020年全部规划项目建设完成并步入正常运转。

  8.1.2总投资

  经测算,青岛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产地)建设规划项目总投资额88.97亿元,其中网络节点建设总投资88.69亿元,占总投资的99.69%,其他项目投资0.28亿元,占总投资的0.31%。网络节点建设投资中,中心市场建设投资53.3亿元,新建专业特色市场投资18.5亿元,改扩建专业特色市场投资15.30亿元,田头市场投资1.59亿元。具体投资估算见表8-1和图8-1。

  表8-1  投资估算总表

  序号 项目名称 投资(万元) 占总投资 投资计划(万元) 备注

  比例(%) 2015年 2016年 2017-2020年

  一 网络节点建设 886900 99.69 309730 396170 181000 预

  期

  值

  1 中心市场 533000 59.91 131000 252000 150000

  1.1 青岛东庄头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330000 37.09 100000 150000 80000

  1.2 城阳蔬菜水产品批发市场 3000 0.34 1000 2000

  1.3 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中心 200000 22.48 30000 100000   70000

  2 专业特色市场(新建) 185000 20.8 105000 58000 22000

  2.1 平度何家店花生批发市场 25000 2.81 15000 8000 2000

  2.2 胶州胶东于家村大椒贸易加工市场 35000 3.93 20000 10000 5000

  2.3 即墨移风农产品交易市场 95000 10.68 50000 30000 15000

  2.4 黄岛区东明农副产品批发市场 30000 3.37 20000 10000

  3 专业特色市场(改扩建) 153000 17.20 62000 82000 9000

  3.1 蔬菜类 24000 2.70 15000 5000 4000

  3.2 果品类 24000 2.70 15000 5000 4000

  3.3 特色农产品 105000 11.80 32000 72000 1000

  4 田头市场 15900 1.79 11730 4170 0

  4.1 蔬菜类 5400 0.61 4000 1400 0

  4.2 水果类 6750 0.76 5000 1750 0

  4.3 茶叶 1200 0.13 800 400 0

  4.4 花生 750 0.08 530 220 0

  4.5 其他 1800 0.20 1400 400 0

  二 其他项目投资 2750 0.31 950 900 900

  1 农产品市场预警监测中心 500 0.06 200 150 150

  2 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化项目 300 0.03 100 100 100

  3 品牌创建项目 150 0.02 50 50 50

  4 产销对接项目 1500 0.17 500 500 500

  5 主体培育项目 300 0.03 100 100 100

   总计 889650   310680 397070 181900

  图8-1  总投资构成图

  8.1.3分年度投资

  本规划的所有项目总投资共计88.97亿元,其中2015年投资31.07亿元,占总投资的34.92%,2016年投资39.71亿元,占总投资的44.63%,2017-2020年投资18.19亿元,占总投资的20.45%。详见表8-1。

  8.2 融资方案

  本规划投资结构主要由公益性投资和经营性投资构成。其中公益性投资主要是结合国家相关政策,由各级财政以以奖代补的方式进行补贴。扶持重点是市场基础设施、信息服务体系、质量检测体系、信息预警中心等项目建设;经营性投资主要用于市场内经营性项目的建设,由运营主体通过各种融资渠道进行筹资。

  根据批发市场的资金运作方式及资金来源渠道,以及未来开辟融资渠道的方向和领域,我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资金融资方式主要有政府财政项目扶持、批发市场自有资金、银行信用贷款、工商资本、民间资本等社会资金投资,也可以出台政策支持市场进行股票上市、发行债券、土地融资等。本规划共需融资88.97亿元,详见表8-1。

  8.2.1国家和地方政府资金扶持

  对接《国务院关于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意见》、《关于促进物流业健康发展政策措施的意见》、《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等国家层面的政策机遇,在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的同时,利用地方各级政府出台的扶持现代农业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体系的政策,实现各级政策的集成整合利用。

  政府扶持的主要方式有:①直接资金扶持:政府以多种形式将一定量的资金投入支持批发市场建设,可采用直接补贴、以奖代补、贷款贴息等方式进行扶持。②外部融资支持:政府作为政策制定者,为批发市场进行外部融资(包括银行融资、融资租赁、发票融资、证券融资、贸易信贷融资等)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8.2.2银行贷款

  政府发挥行业组织优势,与各大商业银行合作,向银行及时通报有关政策和信息、推荐好的项目,积极协调用,对新建尤其是升级改造的农产品批发市场重点提供信用额度支持,并有针对性地积极开发金融产品,优化业务流程,加快办理速度,为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发展提供更为优质、全面、周到的金融服务。

  8.2.3大型工商企业投资入股

  针对部分批发市场在规模扩大及业务拓展过程中遇到的资金难题,可通过吸纳有从事农产品流通意愿的大企业、大机构入股等方式,进行批发市场业务的融资投资。

  8.2.4鼓励批发市场上市融资,设立发展基金

  对于有实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政府鼓励企业,并创造条件支持企业挂牌上市融资,不仅可提高批发市场资本实力、市场竞争力和风险抵御能力,还可以进一步做大做强市场主业,提升核心业务盈利能力。另外,通过政府引导,以行业协会或者批发市场为主体发起设立批发市场风险投资基金,成立基金管理公司,通过创新的融资途径和方法解决筹集产业发展资金问题,搭建批发市场资本运作平台。

  8.2.5集中整合土地资源,拓展土地入股融资方式

  为有效解决部分市场土地和建设资金,探索采取农村宅基地归并取得一部分集聚和节约土地模式,让农民用一部分土地直接入股参与市场建设,一部分建安置房,以缓解资金和土地矛盾。

  8.3效益分析

  8.3.1经济效益

  规划实施后,全市农产品产地市场交易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年交易量预计将由2013年的950万吨发展到2016年的1200万吨,2020年达到2500万吨,年交易额预计由2013年的392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500亿元,2020年达到1000亿元。

  8.3.2社会效益

  通过本规划的实施,对项目区现代农业发展具有显著推动作用,并辐射带动周边县市农业发展,同时带动包装运输业、农产品加工业、农资、农药等行业的发展。除了直接经济带动外,通过该项目的推广应用,可以促进农产品产业链条健康发展,同时有利于项目区传统生产方式的改变,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后续产业创造有利条件。

  与工业项目相比,农业项目容纳就业的能力更强。本项目由于物流规模的增加,以及对种植业、加工业的带动作用,将显著增加项目区就业人数,促进当地农户向产业工人转变,增加农民收入。

  此外,通过一系列重点项目的实施,可显著提高项目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品牌知名度。通过技术培训和指导,可显著提高流通主体管理水平,并培养一批农产品流通领域的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及技术骨干。

  第9章 保障措施

  9.1组织保障

  加强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是我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内容,应充分认识产地市场体系建设组织领导工作的重要性。

  一方面,市政府要加大对市场体系建设的组织领导。建立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由分管农业的市长为联席会议总召集人,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负责人为成员,市农委、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商务局、市金融工作办公室等部门及各区、市政府要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健全工作机制,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抓好建设落实。

  另一方面,成立青岛市农产品流通体系市场协会,中心市场、专业特色市场和田头市场的经营管理者(农民合作社)、经销商、流通企业为主要会员,通过不定期协会交流活动,促进青岛农产品流通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交流,推动农产品市场体系规范化发展。市场协会在中心市场设办公室,由市场管理人员兼职负责协会日常联络,信息发布,会务组织等活动。

  9.2政策保障

  结合我市农产品市场建设与发展现状,研究并制定促进产地市场体系健康持续发展的相关政策,切实加大对产地市场建设项目的支持力度。对于符合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要从立项、审批、征地、建设、金融等各环节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降低建设成本,提高建设速度。落实国家关于产地市场建设的有关政策,重点支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的产地田头市场示范建设。对于具有应急储备功能的市场,政府应直接参与建设,对于符合上级扶持政策的项目要积极推荐,争取项目扶持资金。

  9.3资金保障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公益性特征明显,应作为非经营性农业基础设施和重点支农项目,纳入政府扶持范围,加大扶持力度。一是争取各级政府资金扶持;二是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外来资本投入市场改造升级工程,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和多渠道投资的格局,促进市场升级拓展;三是协调金融机构安排支农贷款时适当向产地批发市场倾斜。

  9.4人才保障

  加快培养农产品流通营销和经营管理人才,是农产品产地市场体系建设的关键和重要保障。首先,通过组织召开理论培训会、专题研讨会、专家交流会等,促进市场管理人员交流沟通,提高产地市场经营管理者专业化素质,培养一批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善经营,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提升农产品产地市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其次,增强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主和种养大户等生产者获取市场信息的能力,通过成立专业协会,在产前、产中、产后环节为其提供免费的技术服务和流通信息服务,增强其进入市场、参与市场谈判和市场竞争的能力;第三,加强农产品营销队伍建设,加快农村经纪人与批发商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引导经纪人和批发商向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提升流通主体素质和从业水平,促进区域性市场内农产品快速、高效流通;第四,支持农产品经销商、涉农企业通过成立产销联盟、产销协会等方式,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营销能力。